小型微利企业综合税负低至4.17%!个税附加扣除增加,到手的钱又多了!
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 【政策解读】 二是收入尚未合规开票的企业,应该说这次新政给了很多还在非税务合规经营状态的企业一次很好的低成本税务合规的机会。尤其是大部分2C模式的中小企业,之前私户收支的情形大量存在。金融和税收监管的风险我们不再赘述,建议以前有这种情况的企业今年开始所有收入都直接进入企业公户并记账核算,同时以开具普票或者申报无票收入的方式将收入合规化处理,只要企业是小规模纳税人就可以享受增值税零成本的合规机会; 【报告原文】
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免征额度提高是本次两会最值得期待的税收优惠政策之一,之前的政策已经是从年度120万提高到了180万,之前的预测有预计提高到240万或300万,按照本次的报告的口径和过往报告的行文方式对比,这个免征额有可能是一步到位提高到小规模纳税人的销售额上限500万元!
也就是说,所有小规模纳税人在一定阶段内都是免征增值税,至于这个“阶段性”的的范围我们估计应该是1-2年,也就是说大概率在2023年末之前都可以享受这项超强政策红利。
【应用建议】
这项强力税收优惠政策的应用,从以下几个角度建议:
一是已经收入合规开票的小规模纳税人企业,要重点关注客户方面对发票的要求,尽可能通过谈判达成接受增值税普通发票的意向,并对单一主体公司的业务额度保持关注,以充分享受该项税收优惠政策;
三是对于已经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企业,建议可以充分发掘企业经营中的小规模纳税人化合理合规业务场景,通过新设小规模纳税人子公司的方式对特定场景单独核算,以达到政策享受的效果。
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 100万元至300 万元部分 , 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按照税法,我们国家居民企业企业所得税基础税率是25%,经过之前的几次针对小微企业的减负政策调整,应纳税所得税100万以下的实际优惠税率先是降到5%后来又降到2.5%,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之前的实际优惠税率是10%,本次两会提出“再减半征收”, 也就是这部分的实际优惠税率将降到5%。
通俗的举例,如果是一个小微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是300万元,那么它在2022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是12.50万元(100*2.5%+200*5%),实际税负已经是低到4.17%!这对小微企业来说绝对是一个大福利!
【应用建议】
对于这项税收优惠政策,企业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经营主体公司是否符合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特别是从业人数和资产规模两项数据应该重点保持关注,避免因为某项数据不符合小微企业标准造成了无法享受这么大力度的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遗憾。
对于尚未税务合规的企业,可以结合新政一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税政策,今年开始将账外收入纳入企业合规纳税体系中来,对于年销售额500万且应纳税所得税低于300万元的企业,实际合规税务成本最高就是4.17%,最低可以低至2.5%,相信大多数企业老板对这个合规税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综合考虑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促进消费投资、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今年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足额退还。重点支持制造业,全面解决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留抵退税问题。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显著加大,以有力提振市场信心。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应用建议】
从行业视角上看,本次报告提出留抵退税重点支持制造业以及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这些行业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需要较大的资产投入支持生产运营,所以这些资产形成的进项税留抵成为了企业一定的资金负担,提醒这些行业企业除了关注税务政策公布后的退税申请之外,还要在资产投入的资金考虑上充分考虑这项退税政策的正面影响进行决策。
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 75%提高到100% , 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这相当于国家对企业创新给予大规模资金支持。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一直是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税收政策手段,先是2017年把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50%提高到 75%,又在2021年把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本次两会进一步提升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 75%提高到100%。
【应用建议】
企业对于此项税收优惠政策应用,应首先关注自己的企业主体是否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标准,并及时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定,获得相关认定后即可以享受这项优惠政策。对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地应用,还有很多技术细节需要从专业层面进行规划和把握,建议具有一定研发规模的企业与专业机构合作实现政策的“应享尽享”。